傳統建築:
霧峰林家花園 五桂樓
一樓平面圖
二樓平面圖
根據文物考據,於西元一八八七年建之「步蟾閣」,而在西元一八九三年林文欽中舉後,再擴建成萊園,直至西元一九O六年,再改建並更為五桂樓。
而「五桂樓」一名,得自樓前種植的五棵桂樹,代表著對於頂厝五位堂兄弟(紀堂、烈堂、獻堂、澄堂、階堂)富貴騰達的期望(「桂」音同「貴」),另有取自三字經中之「竇燕山,有義方,教五子,名俱揚。」之意的說法。 五桂樓以梁啟超曾在此地下榻五日而聲名大噪,亦被政府列為國家二級古蹟。
因此梁啟超先生赴臺訪遊居於萊園五日,對於萊園的美景讚賞不已,也對當時萊園主人的志節充滿欽佩之情,因此共留下詩句十二首,後人稱為“萊園名勝十二絕句”: 人物自是徐孺子,山林不數何將軍; 稍喜茲遊得奇絕, 萊園佔盡月三兮。
紅磚長廊美麗的框景及精緻典雅中西合壁的風格架構,顯現出當時建築藝術價值設計。
位序主從:他的整體尺寸符合魯班尺與文公尺的吉字,結構已合乎力學原理,將樑、柱、斗、栱巧妙的結合,,另外民間以抬高地基,可防淹水及顯現地位,且階梯已奇數為主,因習慣稱奇數為陽數。
陰陽調和:中國建築重視人與景的融合,所以建築愈高,除了可以一目瞭然之外,也給人感覺寬廣與氣派,而且他的前面有湖,旁邊有山,形成一個平衡的概念。
氣韻生動:整個建築物以磚石搭配木構造,完美的發揮材質特性,形成一種自然的美。
布局成勢:五桂樓在進入萊園之後,就可以清楚看到,佔據焦點位置,形成空間上的氣勢。
文化符碼:側邊的浮雕
傳統工藝:
作品一:竹編
竹編工藝是世界各民族最原始編織技巧的表現,在農業社會裏也非常普遍,成為每個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竹編器物。竹之用途除竹編器物外,為適應現代人的生活,尚有竹編代板、竹合板及竹漿等利用竹材製成價值頗高的工業產品。竹編工藝流行民間歷代不衰,除具有實用價值外,因其素質優美與富彈性,加工後成為良好的編織材料,藝品甚具濃厚地方色彩與民族意識,甚受大眾喜愛。竹編工藝是竹器製造業中的細工部門,編組法繁多而複雜,大體上分為圓形器物與方形器物編法兩大部分,其過程:一、編組起首法,二、編組法,三、篾絲編織法及四、收口編法等,在各個編組法中依形體與實用性不同,在技巧上又有許多表現方式。譬如同樣編造圓形器物,因經材與緯材數目不同,有六條、八條及二重米等起首編多種,雙經雙緯與單經單緯等編法均各差異。同樣編造方形器物,也因經材與緯材排列方式與稀密而有不同的編組法。譬如經緯材成正交的,有壓一挑一、壓二挑三及壓三挑一等法,經緯材成斜交的編組,有三角孔底編及人字編等多種。總之,竹編工藝變化頻繁,花樣甚多,是竹器工藝中較難部門,一件優秀的竹編藝品,除具美的造形設計外,尤重編織技巧。
我覺得竹編是一種很帶有美感的藝術品,老祖宗運用多種不同的編織方式,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藝術作品,有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的畚箕或是帽子,真的是由衷的感到佩服。
文化符碼:這些東西都是日常生活中會使用到的東西,看到這些東西會想到老祖宗刻苦耐勞,在資源不充足的情況下所產生的物品,所以我們應該好好保存,不要讓它消失。
傳統工藝:
作品二:中國結
中國結由線或繩編成。每一個基本結根據其形、意命名。把不同的結飾互相結合在一起,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圖案的飾物搭配組合,就形成了中國結。如「吉慶有餘」、「福壽雙全」、「雙喜臨門」、「吉祥如意」、「一路風順」等組配,以表示祝福或祈求。
中國結最主要的材料是線。線的材質的方面,有絲、棉、麻、尼龍、混紡等。線的色彩方面,一般為單色,常見的有紅、金、綠、藍、黑等,以中國紅最為常見;為古玉一類古雅物件編裝飾結時,線應選擇較為含蓄的色調,諸如咖啡或墨綠,為一些形制單調、色彩深沉的物件編配裝飾結時,最好在結中夾配少許色調醒目的細線,如金、銀或者亮紅。除線以外,中國結還可鑲嵌些圓珠、管珠,或用手工編織品、竹片、竹編品等來輔助。中國結的墜子則多為玉石、金銀、陶瓷、琺琅等飾物。要注意相互之間的搭配。
我覺得中國結是一種很傳統的一種飾品,雖然看似簡單,但是深入了解之後,會發現他其實是一門很深的學問,應該要好好的保存,不要讓他消失。
陰陽調和:中國結很多都是左右對稱,整齊勻稱。
氣韻生動:它玲瓏的造型,千變萬化的造型,散發出一種古雅的溫馨,令人難以忘懷。
以上是我的作業,謝謝博士